3)第161章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_历代王朝更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上蔡和召陵,与楚军决战于陈城郊外,秦国又不敢。所以,秦国一定不会首先进攻楚国和赵国,更不会首先进攻卫国和齐国。”

  其实,信陵君分析到了这一步,魏王已经知道了魏国的形势。信陵君继续说道:“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的时候,除魏国外没有它国可以进攻。秦国本来就已占有怀邑等地,如果其在垝津筑城逼近河内,那么河内的共城与汲邑必定会面临危险;秦国占据郑国故地,得到垣雍城后将荧泽决开,水淹大梁,大梁就会失陷。大王的使臣去秦已成过失,而又在秦国对安陵氏进行毁谤,秦国早就想诛灭它了。秦国的叶阳、昆阳之地与魏国的舞阳相邻,听任使臣毁谤安陵氏,秦军就会绕过舞阳北边而从东边靠近许国故

  (本章未完,请翻页)

  地,这样一来南方一定危急,魏国肯定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当中。”

  此外,信陵君还就私人和国家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知道魏王和韩国王室交恶,是故说道:“憎恶韩国、不喜爱安陵氏是可以的,可是魏国更需要担心的是,秦国会选择进攻魏国。以前,秦国在河西晋国故地,去大梁有千里之远,黄河及高山将其阻挡,周与韩将其隔开。林乡一战以来,秦国已攻打魏国七次,有五次攻入囿中,其攻陷边境城邑后,毁文台,烧垂都,砍伐林木,猎尽麋鹿,围国都。秦军又到达大梁以北,往东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往北打到平监。丧失给秦国的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几十个大县,几百个名都。秦国在离大梁一千里的时候,就已经造成了如此祸患。又何况让秦国灭了韩国,据有郑国故地,没有黄河大山的阻拦,东、西二周和韩国都再也不能阻挡秦军的脚步,到时秦军离大梁只有一百里,只要他们挥师东进,则魏国必定会大祸临头。”

  其实,魏王之所以想选择和秦国联盟,不过是为了韩国占据的那一亩三分地,是故信陵君重新提出了合纵的主张,他说道:“从前,合纵很少取得成功,因为楚、魏之间互不信任,而韩国不愿参加盟约。现今韩国已经遭受战祸三年了,秦国逼迫它屈从并同自己媾和,韩国虽知要亡却不肯听从,反而将人质送到赵国,以示愿与秦国死战。楚国与赵国必定集结军队相助,他们都知道秦国对各诸侯国虎视眈眈,野心极大,只有把天下各诸侯国完全灭亡,使海内之民都臣服于秦国才会善罢甘休。所以臣愿意用合纵的主张报效大王,大王应该马上接受楚国和赵国的盟约,挟持韩国的人质来保住韩国,借此向韩国索地,韩国一定会送还。这样做军民不受劳苦就可以重得旧地,其效果要超过与秦国一起去进攻韩国,且不会有与强秦为邻的祸害。”

  最后,信陵君还从保全韩国和失去韩国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对魏国的利弊:“保全韩国对魏国有利,这是上天赐给大王的良机。开通共城、宁邑到韩国上党的道路,且让这条路经过安城,颁布法令让进出的商贾都要纳税,这就好比魏国把韩国的上党作为抵押。拥有这些税收就可充足国库,韩国必定会感激魏国,如此,诸如反叛魏国这等对魏国不利的事情,韩国定然不敢做。到此为止,韩国其实已经不再是独立的,而成为了魏国的一个郡县,魏国得到韩国作为郡县,大梁、卫国、河外等地区必然受到拱卫,秦国也不敢擅自征伐。如果不保存韩国,东、西二周,安陵也会陷入秦国的重兵围困,进而灭亡,到了楚国和赵国也大败之后,天下就没有国家不惧怕秦国了。群雄束手,诸侯拥立,秦国不久就能够一统天下。”

  在信陵君的忠言劝谏下,魏王最终决定,不和秦国建立联盟,也暂时不进攻韩国,只可惜,后来韩国终被秦王所灭,5年之后,魏国也被灭亡。但是可以论定的是,信陵君贵为魏国公子,却没有养尊处优、目光短浅,反而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愧为被后人所敬仰的出色军事家。

  ()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