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一章 我赵某是读春秋的!_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聚集了无数来往的游人墨客。

  赵骏从政制院出来之后,回家换了身士子儒服,步入书香坊,两侧到处都是店铺,与别处不同的是,书香坊的书店居多,但早餐铺、喝茶摊却一点都不少,毕竟文人们就算对知识求知欲高,那也得吃饭。

  摊前多议论的还是昨天早朝的事情,汴梁人多,百姓茶余饭后就喜欢谈论八卦,而现在最大的八卦,那自然是赵骏的消息。他的名声在汴梁,至少已经是顶流。

  “官家是懂慧眼识珠的,赵青天清理了开封府那样多蠹虫,现在又要统领百官,这对于我们大宋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啊。”

  “好事未必,赵青天是查处了那些人不假。可查贪官污吏跟治国是两码事,而且我听说这位赵知司不过二十余岁,太年轻了些,万一不懂治国,会不会弄得国家衰败?”

  “确实,更何况即便官家觉得赵知司是人才,可我听说他并未科举入仕,我就不信朝堂上那些相公们会同意。就算勉强让他执政,怕也会被阻拦施政。”

  “谁说他没科举入仕的”

  在书香坊临街远景书社前茶摊铺面上,几个书生正在边喝茶边聊天。

  北宋基本上没什么文字狱,就算是乌台诗案,也是士大夫自己内斗,皇帝是不会特意以文来迫害士大夫,所以大街上聊朝廷,针砭时弊并不是忌讳。

  特别是书香坊这种文人士大夫较多的地方,常有读书人在里面高谈阔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期能够得到高官的赏识。

  像夏竦原本是武官门荫入仕,但因为文采好,拿自己写的诗词集给当时的宰相李沆看,于是以武转文,之后又参加了朝廷制科,通过廷策,这才能成为文人士大夫中的一员。

  所以针砭时弊是当时文人常干的事情,毕竟科举里的策论也属于针砭时弊之一,这有益于他们增长策论水平。

  此刻那几个书生聊着天。

  赵骏正跨步入远景书社,由于他身边保镖多,自然引起了众人目光。

  其中一人看到他,先是一愣,随后竟犹豫起来,眼看赵骏即将踏入书社,他终于鼓起勇气起身喊道:“汉龙兄!”

  “嗯?”

  赵骏扭过头,倏地笑道:“宋兄!”

  宋彩便撇下几位书生朋友,向着这边走去,旁边皇城司禁卫正想阻拦,被赵骏摆了摆手示意让他过来。

  “没想到真的是汉龙兄!”

  宋彩情绪激动不已,但还是压制住心头喜悦,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上前拱手说道:“兄台来书香坊是有何事?这里我熟得很。”

  “是有些事情,既然宋兄在此,那就一起走走?”

  赵骏笑着招呼。

  “那就一起走走。”

  宋彩压抑住喜悦,便扭过头对那群书生道:“王兄、李兄、孙兄,我遇见一位老友,先陪他走走,待会再来找你们。”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