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42章 第一次意外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通过高盼别人的能力,作出避免危机的判断标准。

  铁道发展了数年,对车夫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繁琐化。

  出师的标准,提高了又提高。

  以前培训几个月就能上手,现在改为了学徒制,从半年上路经验改成了一年。

  也就是因为铁道马车日益增多,对车夫供不应求,否则听说要改为三年。

  铁道运兵,发生了第一次意外受伤事件。

  索性跌落铁道马车的士兵被当地的百姓发现,抬回家中救了他一命。

  摔断了腿,惊动了车站,由当地的车站去请了有名的老中医,为士兵正了骨头。

  然后车站送回他的卫所,养了几个月恢复,没有留下残疾。

  因为这次的事件,运兵车厢的车厢边,被安装上了扶手,提供士兵抓握,避免掉下去的危险。

  毕竟人有三急,而铁道马车不能随时停,在车厢上往外解决是个好方法。

  最重要的是通畅了许多,考验了北平铁道系统的运输能力,达到了朱高炽想要的地步。

  朱能,徐宁等人,带着最近的整理的文书,来到了世子府,呈交给朱高炽。

  “还是那句老话,不怕出错,出了错不算什么,只要能及时改进,那么犯错还是一件好事。”

  朱高炽进行了表扬。

  中华重工的地位不断在提高,但总体上,车站系统对造成士兵受伤的事件,还是很重视的。

  特别是在涉及新事物的前提下,许多铁道系统的管事很忧虑。

  包括那名士兵的治疗到运送,车站给予了“过分”的待遇,可见当下的风气。

  “在我这里,不会有出了错就一刀切禁了的做法,也绝对不允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更不允许因为犯了错,就以此为由否定事物的风气,不光是中华重工也如此,长史府和北平诸卫都要如此。”

  中国历史太久,其实世界所有民族历史都久。

  可中国文字出现的早,更重要是很成熟,因此流传下来无数的书籍,让中国的文明脉络非常的清晰。

  几千年来,细化到了每个月都能找出当月的文字记录。

  以史为鉴是好事,可万事有度,过之不及。

  无论是当下还是后世。

  总有些人过分的追求以史为鉴,特别是在古代,风气有许多需要扭转的地方。

  “此次的铁道运兵,是第一次尝试,不但磨合了秩序,为日后留下了经验,也证明了铁道运兵的优势。”

  徐宁把各站关于此次铁道运兵的流程汇总,其中一些很好的建议,被他保留了下来。

  朱能也笑道:“有些同僚也提出了他们的想法,营所可以迁移到车站附近,不但控制铁道,也能第一时间通过铁道调度。”

  案台上,朱高炽翻看这些文书。

  这也是他的目的之一。

  新的军事问世,需要有善于适应变化,从中脱颖而出的人才,这些有想法的人才,都是值得培养的。

  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字,许多名字是熟悉的,不少来自于燕山卫,毕竟燕山卫和王府实为一体。

  而中华重工的总部又在北平城隔壁,铁道的建设最早也是在北平一带。

  所以燕山卫的将领们,对铁道的熟悉,要比其余卫所的将领更要了解,也更早的适应了铁道。

  因此对名单中的人,多数来自于燕山诸卫,朱高炽并没有觉得意外,这才是符合常理的。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