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15章 天下最美的文字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15章天下最美的文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性乃迁.。”

  归仁城。

  城内砖头建造的房屋,传出孩子们的稚嫩声音,拗口的大明话,听起来比较怪异。

  屋内。

  木头的桌子后,孩子们拿着课本。

  简陋的册子,是大明商人们带来的,不光有方块字,还标注了拼音,可以根据拼音来发音,成为了当地最快学会中国话的方式。

  教书的先生也来自内地。

  最新的规定。

  在边地任教五年的教谕,归国后直接升一级,优先安排在州府级县学教学,成为了很多平民子弟的选择。

  读完社学,中学。

  然后经过五年的实践,只要不是差的太远,经过考核后,再培训半年,就能分配到教谕岗位。

  所以边地并不缺少先生,包括海外的琉球地区。

  实践前会培训半年,实践完归国后,同样培训半年,加上实践的五年时间,也就是六年的时间,还有路上,以及其他事项耽误,大概需要六到七年。

  因此国内的教谕,最年轻的年龄,大概在二十二三岁上下。

  当然了。

  这是那些平民的子弟。

  还有不少的读书人,靠着部分的关系,毕业后就能去到学校工作,不光是学校如此,还有各大明工局的单位,以及衙门口。

  十七岁的先生,脸上还有些稚嫩。

  不过先生很严厉。

  孩子们有的是随着大明士兵来的,还有的是本地的孩子,前者比例很少,整个归仁城,只有不到三十户国内的军户。

  大门口。

  悬挂的招牌上,写着归仁城特办学校,属于公家性质,也就是在礼部挂了名的。

  学校的老师有七个人,而学校的学生有三百多个。

  其他地方的土著首领,也会把自家的孩子送来读书,不光是学会大明话,还要学会大明的文化,获得大明军方关系的重要手段。

  山北王国归仁城的耗费,目前还离不开国内的供应。

  李暹并没有离开。

  参观了学校。

  学校的食堂很简陋,搭建的草棚下,学生们席地而坐,露天吃饭。

  分为免费和有偿两等。

  当地首领们的子弟,还有大明军户们的子弟,前者首领们需要出钱,后者由大明礼部出资,所以这两批人的伙食并不差。

  免费供应的是当地土著的孩子们。

  如果不是因为免费的伙食,学校的学生至少要少一半。

  首领们知道其中的好处,愿意主动花钱,当地土著们却不知道,哪怕知道,也照顾不到长远的利益,他们能把日子维持下去已经不容易了。

  上午一半教授文字。

  下午则教授历史。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燧人氏取火,大禹治水,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复统

  当听到宋朝崖山十万百姓跳海殉国。

  教室内的孩子们气的流泪。

  当听到大明太祖皇帝光复山河,重复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