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20章 最后的突破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为何不是法国,与意大利,为何不是伟大的古老的东方文明,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并且有各自的看法。

  有些学者从七个方面,从结果来倒退因果。

  第一个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限制了君权,在这一点上,儒家同样限制了君权,皇帝对于政务的管理权,已经落到官僚阶级手中。

  当然,两者也有些区别。

  第二个是资本原始积累,可明朝中后期兴起的地域商帮,同样证明了资本的积累,民间的富商很多,甚至具备违反大明法律的力量。

  第三个是对外贸易。

  而明朝一直是最大的贸易市场,商品远销世界。

  第四个是生产技术的成熟,也就是手工业的发达,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这些传统应用技术,大明同样不缺,相反,大明有大量的工匠群体,以及高度发达的农工体系,粮食产量上更加的稳定。

  第五是脱离宗教思想的控制,而宗教思想的控制,在东方土地上并没有形成体系,而且读书人也诞生了对孔子质疑的思想,例如王阳明提出的“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第六是资本阶级的诞生。

  第七是新兴产业的出现。

  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大明江淮地区并不缺乏。

  全球私有财产历史最悠久之一的印度,十八世纪就在接收英国的棉纺织产业,并且观察、学习和效仿英国的社会,可耐人寻味的是,印度并没有取得伟大的经济成就。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后世不少研究者们倾向于问,为什么在十七和十八世纪,仍然拥有超过世界水平,具备卓越纺织、炼铁技术,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繁荣经济的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呢。

  因此简单地把工业化失败归咎于精英阶层的既得利益保护和榨取性制度,这些制度学派所深信不疑的东西,因此他们提出东方文明自古就是落后的等等,收获了不少的信徒。

  可这些推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甚至是误人子弟的。

  所以朱高炽来到大明后,并没有采取那些制度派学者提倡的理论,相反,新世纪在伟大成就的结果上,诞生了一批新的学者,提出了更结合实际的各种思想理论。

  比起前者,后者更要脚踏实地,听起来不再那么虚幻。

  并且能让人恍然大悟。

  因为道理要贴合实际,假传万卷,真传一句话,往往一句真传,就能让人们醒悟。

  所以那些新世纪以前,民间非常流行的关于西方的各类宣传口号,逐渐不被人们信服,并且内心开始厌烦这些空洞的东西,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春和宫。

  书房。

  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大量学者们的论文,以及各项的数据报告,贴了醒目的标签,让朱高炽可以准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大明是个大一统的社会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