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零一十四章:水墓遗俗_民国诡闻实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哪怕是提前做过记号,在数年之后,很可能尸体也会随着流沙移动,早就挪移到其他地方去了。

  为了缅怀先人,同时也让尸体固定下来,他们必然不可能把尸体葬入沙漠,在重生神话的影响下,发展出木乃伊这种保存尸体的状态,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这是人的丧葬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说到这里,宋思媛继续说道:“暂且不提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光是华夏内部的不同区域,对丧葬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她顿了顿,脸色神秘起来:“比如,西南地区多山少地,活人死了之后很难寻找土地下葬,久而久之,他们就发展出来悬棺葬这种墓葬形式,直接把尸体放入棺材,同时悬挂在山崖之上,等想要祭拜时,就带着祭品和香火,来祭拜他们的先人。”

  “再比如,岭南地区曾经风行过洞葬,亲人死亡后,当地的百姓会寻找一个风水宝洞,将亲人尸骨放置其中,每年入洞祭拜,等再过数年后,就会把尸体捡拾回去予以供奉。”

  “至于雪域高原之上的安葬方式,那就更和汉地的大相径庭,与汉地的理念完全不同。”

  宋思媛说到这里,眼前一亮:“丧葬形式,和墓葬文化、地理环境、人文思想、技艺技术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绝对不会是凭空产生,汉地的理念只适用于汉地,绝对没办法套用在其他区域的身上。”

  说罢,她敲了敲线索板:“咱们再说回西域大漠,我猜测这种人与墓葬混居的形式,和鄯善人的生活环境有关!”

  古鄯善国产生于公元前两百年,灭亡于唐初,享国大概六百年至八百年。

  在汉朝之前,古人对于西域并不了解,也没有对西域诸国有过多记载,从汉文帝时代开始,西域诸国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汉地史籍中。

  那古鄯善国当时尚且叫楼兰,并不怎么出名,他们真正被历史频繁记载,还是因为东西贸易交流,贸易畅通后,在其后的千年时间,鄯善或者楼兰开始被各朝所沿用称呼,并且一直持续到今日。

  最初的鄯善国人,生活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交叉河谷地带,是座只有数万人的小国寡邦,到汉朝前期时,还曾经被匈奴人征服过,成了匈奴人的某个部落,不出意外的话,这样的小国寡邦,在被匈奴人统治百年后,就会被彻底同化,融入匈奴部族。

  只是,历史从不缺乏意外!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历将近三四代人休养生息,国力达到最强盛,民众口户繁衍,社会巨富百万,谷仓里的粮食烂得生了霉变,也没来得及吃掉,至于官府的钱库中,也照样是积累了数千万贯铜钱,由于长期无人使用,就连串钱的绳子都勒断了。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决定不再忍受匈奴的挑衅和为难,派卫青、霍去病驱逐匈奴千万里,直接让匈奴人元气大伤,甚至就连匈奴部族都被一分为二,再难恢复往日雄风。

  到此,汉朝终于解决了困扰他们近百年的心腹大患,汉武帝开始派遣使者前往西域,以打通西域丝路,开启天朝贸易。

  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不少部落和小国因为战队错误,灰飞烟灭,同时,也有很多小国,因为站队正确,随着汉朝打赢匈奴,摆脱困顿。

  大国的一粒灰,落到小国头上确实是一座山,如果反方向理解,大国的一滴水,落到小国头上,注定会成为江河涌泉,这些机会,最终会使某些小国靠着汉朝打通西域,借助贸易便利一飞冲天。

  这些发迹的小国中,就有古鄯善国。

  鄯善国本来只有楼兰一座城邦,在汉朝打通丝路贸易的情况下,他们不断沿着孔雀河朝西开拓疆域,最终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吞并大漠南岸的弥兰、且末、若羌、尼雅,成长为大漠附近的强盛王朝。

  最繁荣时,古鄯善国东起古阳关,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几乎统治了二分之一的西域大漠,唯有沙漠北岸的天山国家,能与之抗衡。

  甚至,由于楼兰城位于河西走廊的枢纽点,这里也成了东西方商路的流转地带,靠着东西方贸易,鄯善也发展成为沙漠南岸最富庶的国家。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