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一百零七章:突厥可汗_民国诡闻实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比中原文明要落后,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中原还要先进,他们对于中原的态度是贸易经商,沟通交流为主。

  在唐朝派公主去和亲之后,又为吐蕃带来了很多高原上从来没有的建筑器物技术、文化艺术典籍、百行百业工匠,还有数不尽的金银珠宝、丝绸茶叶,甚至就连粮食精耕细作的方法也一并交给他们。

  在高原温暖的大气候下,吐蕃国迎来了经济的高速繁荣以及文化的高度灿烂,李唐皇族这样做,也是因为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高原文明经济繁荣,两国才会永远安全下去。

  这种与人为善的国际交往策略,在面对西北的突厥时完全失效了!

  因为西北的突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大一统国家,哪怕称之为突厥国,也不过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地头蛇,压住了其他的小地头蛇。

  一旦强大的地头蛇失势,这些小地头蛇就会取而代之,同时也将突厥国分崩离析,推向分裂的边缘,甚至是在和平时期,他们为了王权和可汗的位置,也会各自为政,互相倾轧,这就又造成了突厥内部的重重乱象。

  早在隋唐交际时期,突厥就已经分化成了东西突厥,他们各自为政,互相为敌,并不对付,但是对于一点,确实有着难得的共识,那就是当灾荒年时,必须要南下骚扰中原,美其名曰“打谷草”!

  这与大西北的气候有关,和游牧民族的饮食结构、社会聚集方式也息息相关。

  越是往西北方向,就越是气候寒冷,水草不丰,在丰年时节,游牧民族可以依靠牧羊牧牛来获得维生的粮食,饮食中会出现奶酒、牛羊肉、肉干、高粱粟米,也能依靠动物皮毛来维生过冬,若有富裕的话,甚至还能拿下中原,去换取点东西。

  一旦到了灾年,风雪加大、牧草枯萎,这冰天雪地之间就没有东西可以吃了,牛羊牧马几乎全都需要依靠肥美的牧草才能长肉长身体,在牛羊无法成活的情况下,他们就得活活饿死。

  偏偏越往西北这种极寒天气就越多,他们也就时常要经历各种天灾,十年之中六年灾荒都是有可能的,这种极不稳定的生产方式,始终都没法形成较为稳定的朝廷政权。

  哪怕真的是在风调雨顺的好年,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牛羊数量,也会被迫去追逐各种水草肥美的地方,好养活更多的牲畜,当然也就形成游牧或者半游牧的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可含驻扎的地方称之为匈奴牙帐,牙帐在哪里首都也就在哪里,这种完全无法定居的状态,有利有弊。

  好处是可以四处迁徙,只要一处的牧草枯萎,就可以迁徙到牧草更肥美的地方,但凡发生雪灾,也能随时开拔营帐迁徙到更温暖的地方,若是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