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相师出山_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贡院大门外的高墙前,墙上贴着一排黄榜告示。

  开端写着“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会试告示”的字样。

  告示前站满了应考的举子,他们一个个像是伸长了脖子的鹅,聚精会神仰头看着告文,生怕错过一个字。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参加会试。

  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五级: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地方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十里八乡的知识分子。

  童生参加地方府、州举行的院试,录取后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享受一定特权。

  秀才往上是举人,需要前往各省的省城参加乡试。

  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中了就是举人,地位也将发生翻覆地的变化,十里八乡的地主士绅们抢着上门送福利。

  不过朝廷对各省乡试产生的举人有名额限制,一般是按照各省的人口,名额少则几十个,多则一百几十个。

  总而言之,三年一次的乡试,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乡试是科举中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一关。

  中举人后就有资格做官。

  也仅仅是有资格。

  官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的官老爷不退休,哪来的机会?

  很多举人一辈子都没机会当官,哪怕是七八品的吏。

  他们巴不得当官的早点死。

  所以大多举人选择继续考,参加最后一级考试,会试!

  会试金榜题名后成为贡士,紧接着就是殿试,由皇帝亲自面试,然后赐进士出身,直接当官。

  成为进士后,外放地方为官,少都是七品知县起步。

  一二甲的进士,在翰林院镀金两三年后,再外放地方,能当知府。

  举人和进士的地位,差地别!

  此时贡院前,围着告示的都是举人。

  他们有的第一次来参加会试,十分紧张。

  有的则是考了不知多少次,头已花白一片。

  看着皇榜,竟激动的泪流满面,虽然还没开考。

  大明全国六千万人,能走到会试这一步的,只有一千多人,妥妥的万里挑一!

  他们骄傲!

  一个青年举子声调很高,旁若无蓉话了:“黄榜告示有什么好看的,又不是金榜,张兄弟咱们去喝酒吧。”

  众举子一齐把目光转向了这人。

  正是那位富家公子。

  这人相貌俊秀,如此寒冷的气却手拿着一把绢面的折扇,兀自展开轻轻地扇着。

  众举子见了无不露出鄙夷的神色。

  太能装了!

  也不嫌冷!

  被富家公子称作张兄的人,面显尴尬之色,轻声呼唤:“方兄......”

  富家公子名为方中宪,是方孝孺之子。

  他出身大族,自认才华横溢,且父亲方孝孺是翰林院侍讲,与此次会试主考官黄子澄不仅是同僚,还是是至交好友。

  因此方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