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十三章 火器_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历代王朝初期,武德充沛。

  大明的武德,多加了一把火。

  明朝的军事科技非常发达,皇帝对于火器的研发制造及其重视,认为是御敌长技。

  明初这个时候,明军中装备的火器,在此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但对朱允熥来,这些玩意完全是一堆老古董。

  有些火器老的连他这种军迷都不认识。

  步军常用的火铳,类似南宋时期发明突火枪,跟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

  宋朝的火铳杀伤力有限,到了元朝时得到加强,军队中开始装备发射口径为二十毫米以上铁弹丸的金属火铳。

  元朝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火炮,并出现了“炮手军”和“炮手万户府”的建制。

  火铳发展到明初,朱元璋极为重视,加大力度对火铳的研究,发明了洪武系列的火铳。

  按照口径分为三种。

  一种为直筒状火铳,铳身为直筒状,一个人就可以操作;

  一种为大型碗口铳,这种铳铳身短粗,铳筒为碗状,药室鼓起,用于抛射。

  还有一种巨型的大火铳,是装载在舰船和城楼的火铳,也俗称火炮。

  作为明军的主要轻型火器,单人使用的直筒的火铳,装备高达九万多件。

  铸造精良,设计精巧,和元朝的火铳比较,所需火药大大减少。

  朱允熥嫌弃地拿起一个瞧了瞧,不忍直视。

  长大概四十多厘米,口径三厘米。

  军队操练时,就好像端着一根烧火棍,大烟枪。

  “射程多远?”

  操火铳的总旗回道:“能射百步开外,最远一百二十步。”

  迈出一足为跬,迈出两足才是步,俗话五尺为步,明朝的一步大概一米五左右。

  一百二十步,也就是一百八十米

  当然,这是射程,不是有效杀伤距离。

  朱允熥让总旗对着披甲的稻草人试射。

  结果

  看完演示的朱允熥直接转投就走。

  不忍直视。

  杀伤力看起来不错,精度太差了!

  跟国足的命中率有的一比。

  而且装填费时,就好像老太太过马路一样。

  大明的将军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采用三段击的战术弥补装备缺陷。

  沐英平定云南时,有感于火药装填速度太慢,而改进战术射击方式,名为三段击。

  这次操演,朱允熥亲眼见识了明军三段击战术。

  三个士兵一个组,最前面的火铳手先射击。

  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

  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得效率提升了三倍。

  “若配合线列阵,明军的火器将发挥最大威力。”

  朱允熥若有所思,招来开国公常升。

  “二舅,一个百户所配有多少火铳?”

  卫所是大明重要的军事编制,全国各地都有,百户所分驻军事要冲和各县。

  一个卫满编为五千六百人,分五个千户所。

  一个千户所,满编一千一百二十人,下设十个百户所。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