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五十章 大国之轨_官场:分手后,我转身考上省组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断的投入。”

  “铁道部的先期研究报告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京沪高铁全线预计1200公里,平均造价超过亿元!水泥、钢材、混凝土、钢轨、道砟的使用量都是天文数字!施工也难呐,我记得当时铁三院负责估算测量线路,几十个专家背着测量仪、水准仪步行测量,趟沟过渠,光天津到德州段就花了三个月!还需要从国外引进技术,这其中必然有着复杂的斗争,我们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当时很多人的想法是,想要修成京沪高铁,无异于跨过天堑!”林老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梁江涛动容了:“在那个年代,这是想都不敢想的投入啊!”

  这和后世根本不一样。

  到了梁江涛重生前的时候,华夏各方面的技术都已经成熟,资金也充足了很多。

  比如测量线路,根本不需要人力,用无人机就行了,林老说的那条探测线路,可能用两三天就测量完了,还更加精准。

  这也说明,创业越是初期越艰难,筚路蓝缕,必然披荆斩棘,栉风沐雨。

  当然,后世修建高铁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是一个巨量投资,听说为了修起来,有关部门使尽浑身解数,还用了很多手段,最终才把架子给搭了起来,还背负了很大的债务。

  京沪高铁修完,投入运行很成功,几年之后各地都掀起了高铁热,纷纷修建,听说铁总负债好几万亿。

  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高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价值都大于经济利益。

  如果把这些放到八十年代,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吓都把人吓死了。

  “但是,京沪高铁早晚都是要修的,其实现在看,晚修不如早修,当时更应该破万难修!不要忘了,修得越早,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越低,而且,早修早使用,对经济的加成是最大的。至于钱,用在哪里都是用,不如把钱用在最基础的地方,好钢用到刀刃上!任何事情,打好基础都是最关键的!高铁速度提上去了,经济发展会出现乘数效应,整个国家都会提速!”林老的言语中有一股掩盖不住的遗憾。

  “那为什么当时没有继续推进呢?”梁江涛听出了林老的话外音。

  “唉,兹事体大,当时很多事情看不清,有担忧,最终没有下决心,这件事情我有责任!”

  “您千万不要这么说,谁都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稳一稳也是符合当时条件的选择!”梁江涛安慰林老。

  林老深深地看了一眼梁江涛,道:“谁能想到,这一稳就是十几年,而且,现在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局面,更下不了决心了。”

  “更加复杂?”梁江涛扬起了眉头,对背后的故事很好奇。

  肯定复杂啊,要不然,不会拖到08年才修!

  这里面一定有激烈的博弈!

  怪不得李长江把这个任务压给自己,果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但既然爷爷和林爷爷没有出面阻止,尤其是林爷爷,还跟自己说了那么多,说明这件事背后的风险应该是可控的。

  再说,越是难题,他越兴奋。

  不难不足以历练能力。

  以他的先知先觉,再加上现在的背景和平台,一般的难题还有什么意思?太没挑战了!

  不避艰难,已经成了他的性格特点。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