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三章 民国武者的修行路_少年武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元朝以后,元朝统治者停止了当时的文科举和武科举。但是又想要向当时的武者学习汉族的御敌方略和武功。

  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没有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

  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看、好乐便是。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看到戏台上的“武术”花架子的来源。

  真修习中华武术的人本身明白,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与“武”本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其“舞术“里面有故意颠倒武的原旨所为。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董广曾看过父亲的武术笔记,民国以后的武术家武术修炼大致可以分为七个层次。

  最开始锻炼身体,根据身体素质的检验,来发现这个人的特长。擅长近战、还是闪避、还是腿法,或者快手,或者重手硬拳。还是定步防御,或者活步防御。

  当时中华武士会招募了大量武术名家进行教学,欲使国强民壮。也有人在其中学习只为健身养生。

  在当时武林中,并没有对外家拳的过于鄙视或者对内家拳的过于尊崇。大多数武学家摒弃门派之见,皆认为武学最后的道理是殊途同归的。

  在进行过第一个层次的锻炼身体,发现个人特长之后。根据在第一步的锻炼,分配学员到不同的老师身边学习较为适合他们的拳术。老师开始会教他们一些与这个拳术有关的基本功。这个层次可以叫做择师选拳。

  在拳术之中的基础动作练习熟练之后,老师会教习拳术套路。并根据标准,在拳术套路中,一招一式为其定架。,直到整套拳术学完,能流畅的练习,发劲做到标准。并且步伐稳健。这一个层次可以算是熟拳定架。

  现在很多武馆,走的就是民国时候中华武士会前三步的武术修炼道路,只不过基本功,拳术的基本动作。很多弄得太统一了。

  毕竟不是所有拳术的基本功都相同。

  中华武士会期间,因为日本浪人东渡,每个国术馆中都有人偷学拳术。很多前辈为了防止功夫被日本人所学。所以把打法简化。最多只会挑十几名弟子进行部分打法招式的教学。这也就是民国以后所谓的打法。

  导致现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