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55章 战城南,死郭北_唐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春秋战国时称“荆蛮”,汉代称“长沙蛮”,隋代称“莫徭”,唐代称为“梅山蛮”,算是当地民风彪悍的又一大土蛮群落。(也是后世苗族和侗族的祖源之一)

  “梅山蛮”亦分为十峒,为首者称为“左甲首领”、“右甲首领”,或“峒主”、“峒长”等。峒民有扶、苏、向、兰、青、赵、卜等姓,还有为逃避战祸迁入梅山定居的外姓,如陈、邹、刘、罗等。

  他们本来常年生活在山高林密的江峡支流两岸,而依托诸多地形破碎的山间谷地和河流两岸,小块的土地结寨围峒聚居,农耕兼以畜牧、狩猎为生;但因为当地的出产相对单调和匮乏,盐铁绢布等日常物用都需要外界输入。

  因此,因此与唐地的交流也相对密切的多,在语言习俗的开化度也高于那些形同割据自立的西原蛮之类。只是在年成不好的时候,为数不少土蛮壮丁会在村寨头领的带队下,定期出山道唐地来“谋生”。比如参与贩运和卖苦力。

  但如果当地官府庸碌无能或是软弱可欺的话,也会有人就地转为做无本买卖的盗匪,而加入到相应的水盗、山棚团伙当中去。而遇到官方比较强势的主政者,他们也会顺理成章的屈从麾下做个任劳任怨的顺民,乃至主动投军为之当兵卖命。

  因此,历代主政荆湖的守臣、连帅,一般都会多少招募一些这些悍勇敢拼的熟蛮,以充行伍阵容或是戍守外地或是延边备寇。就像是当年高骈收复安南的远征军当中,就有这些湖南诸蛮的身影。

  而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曾经在高骈任荆南节度使时就追随在麾下效力,后来又从淮南境内率部逃归澧州割据一方的蛮营兵马使向助,也是其中分支之一的石门蛮(今师门土家族自治县)的出身。。

  本来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要到北宋才开始初步在当地设立县治,然后到了两宋之交的湖广大开发当中,才随着军事屯垦和平定,而彻底纳入到传统官府的直接统治麾下。不过在这个时空,他们却遇上了太平军这个史无前例的奇葩。

  随着原来割据湘西三州的向助等势力相继败亡,而作为昔日向助老巢和根基的石门等地,又被流窜而来的荆南节度副使段彦谟所占据,在当地好好打杀了一通。来自飞山四酋当中实力最强的潘金盛和杨承磊,亦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损失了大批的峒丁和青壮。

  眼见得这两家难免衰败下去,来自东北三峒的大酋昌师益却是乘机发难,还联手另一位大酋杨再思的麾下将这两家打的节节败退;杨承磊赖以为根基的老家锦屏峒都因此被攻破,而不得不逃奔飞山峒去。

  然而这时候,太平军深入澧水上游的追击部队也第一次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作为土蛮大酋的昌师益倒是还想以此与太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