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二十二章 智慧_刘协:我真的只想禅让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才突发奇想想明白的,他,之前一直被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概念困扰了太久了,很大程度上也是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王莽的影响。

  都说王莽的改革是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他此前也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现在看了这么多,想了这么多,却发现纯属放屁。

  王莽改革中所谓的盐铁专营部分纯粹是在模仿汉武大帝,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豪强并起,庄园经济已经取代了小农经济导致朝廷无法直接掌控基层单位,被迫从基层生产中退出,这和生产力发展有个毛线的关系。

  事实上从秦汉到晚晴,生产力发展真的很多么?(亩产增加一点五倍左右,工商业最主要影响是多了棉花和茶叶),而从晚晴到建国,这一共才多少年呢?

  生产力发展只能说是事情的一个小截面,除了这个小截面本身,后世的制度建设事实上大多时候都还是挺有建设新意义的。

  所以刘协决定,还是尽量将后世的制度往这个朝代来套吧,套不进来的地方就尽量去改,尽量去修修补补呗。

  公私合营,就是这么来的。

  通过政治权利收编生产资料,维护生产关系,再通过合并这些生产资料建造国家资产,建立大资产集团,引导全国经济。

  虽然稍稍有点卖官售爵的嫌疑,但是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毕竟只是售爵,不是卖官,而且还不收现金,应该也不会破坏爵位的尊贵性,嗯……汉文帝也卖爵位,不是也没耽误他成为后世君王学习的楷模典范么。

  而将汝南的主要生产资料迁移至平舆,就是他要做的第二件尝试了:工业大城市。

  庄园经济的命脉不是在于人口么?人多了会像李家一样走向崩溃,人少了会像荀家一样发展不起来。刘协固然没本事让全国人口像耗子一样的生,也不可能狠心用刀子来减少国内人口数量。

  那就挪呀!

  把人口,尤其是做工的工业人口尽量的都挪到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上去,如此一来,则乡野之间人少地多,再多建立一些乡镇企业作为节点,打破他们对生活、生产资料的垄断,这庄园经济不就瓦解了么?

  而大城市及交通要道因为聚拢的人口太多,这不就符合人数太多的关窍了么。

  如此,朝廷完全可以在大型城市上投入饱和的行政力量,进而通过大型城市来控制周边乡野地区。

  事实上,即使刘协不去刻意引导,大城市到了隋唐之后也同样会应运而生,比如扬州、开封、登州、苏州等,都是历史上因商业而催生出来的超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工业与商业都很发达。

  这其中真正的催生因素并不是生产力,而是发达的水运系统,因为水运发达了,所以城市里建设的大型商业作坊才可以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分发下去,即使算上运输成本,其售价相比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