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八回 我是谁(四)_魂归明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回我是谁(四)

  王景弘讲得天花乱坠口沫横飞,张桃芳听得激情澎湃波涛汹涌,虽然他是第五次战役之后才加入志愿军,但王景弘讲述的战役经过,在脑海里形成了完整的脉络,恍如亲历。

  第五次战役是李奇微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以后,为了试探结束战争的可能性而进行的大规模战役,此战打得天昏地暗,双方针锋相对,投入了大量的军队和物资,在三八线形成拉锯状态,今天你攻入我的防区,明天我就将你打回去,来来往往寸土不让,从1951年4月22日战役开始,直到6月10日前后才结束,历时50天,双方都损失惨重,同时认识到一个问题,谁都没有能力将对方打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就看谁能够最后坚持住。

  对这一点,华夏具有明显的优势,不打大战役,对后勤的依赖将减到最小,而随之时间的推移,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不断得到改善,装甲部队有了,空军有了,虽然规模远远不如对方,装备也没有对方先进,但从无到有就是一个飞跃。

  在战役发起前,“联合国军”已经知道志愿军的实力,但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相差甚远,李奇微认为可以一战,并且认为有能力打败志愿军,他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联合国军”奈何不了志愿军的事实,虽然事实就是如此,从鸭绿江边被志愿军打回到三八线,就是傻子都知道谁胜谁负。

  不管怎么样,新上任的李奇微都要试一试,当然,像麦克阿瑟那个没有脑子的炮兵营长,不顾一切齐头并进的战术不会使用,真把从尸山血海走出来的志愿军当成非洲那些没有开化的部落,除了麦克阿瑟也没有谁了。

  齐头并进就是给对方送人头,也不知道那个蠢驴是怎样坐上总司令位置的。

  李奇微采用的战术是正面强势压迫,充分利用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寸一寸的进行争夺,这是一个几乎无解的题,摆在志愿军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一开始志愿军没有适应这种战法,损失惨重,但志愿军有地形优势,山地多,越到后面山势越高,而且志愿军有兵员优势,始终保持压倒性的有生力量,不断的轮换。

  很快,志愿军适应了这种战法,正面要扛住飞机大炮、坦克的狂轰滥炸几乎没有可能,但可以在反斜面有效躲避直射火力,再加上坑道,将双方的优劣势拉平。

  坑道,坑道,坑道,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就是坑道令“联合国军”一筹莫展,寸步难行。

  差不多五十多天的战役,双方各损失了八万多的军队,从起点回到原点,“联合国军”毫无寸进,无奈之下,李奇微只得结束了第五次战役。

  华夏已经有了一套对付“联合国军”的有效战术,制定了长期战争的策略,打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