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章 执掌观阳县_最强兵王在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样?”

  刘宣拱手道:“儿子愿意听从父王的安排,让父王费心了。”

  刘赫说道:“这件事,孔融已经安排了。接下来,你去找孔融便是。”

  “诺!”

  刘宣点头,言简意赅的回答。

  刘赫微微颔首,对刘宣的态度很满意,提醒道:“要感谢,得感谢你的母妃。这件事,都是他提醒了本王。”

  刘宣道:“父王提醒得是,儿子去孔相的府衙办了手续后,就去拜见母妃。”

  “嗯,你去吧。”

  刘赫摆手,刘宣便起身告辞。

  出了书房,刘宣换了一身黑色长袍,直接往北海相的府衙行去。进入府衙,在大厅中,刘宣见到了孔融。刘宣双手合拢,揖礼道:“小子刘宣,拜见孔相。”

  孔融摆手道:“宣公子,请坐。”

  “谢孔相。”

  刘宣一撩衣袍,跪坐下来。

  孔融问道:“宣公子来,是为了观阳县的县令一事吗?”

  “是!”

  刘宣直接回答。

  孔融轻叹了一声,道:“宣公子可知观阳县的处境?”

  刘宣道:“请孔相指点。”

  孔融主动提及,意味着孔融愿意提点他,否则不会多此一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孔融对他也有不错的印象。

  孔融解释道:“宣公子,观阳县的黄巾贼凶残暴虐,而百姓则民不聊生。宣公子去观阳县,前路危险重重,一定要慎重考虑啊。”

  刘宣面色如常,不卑不亢的道:“孔相的提点,小子铭记于心。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前往观阳县,不是吗?虽然前方危机重重,却也有机遇。”

  孔融捋着颌下胡须,道:“这么说,宣公子是铁了心要去了。”

  刘宣说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生。”

  孔融的眼中,掠过一丝精光。

  刘宣把自己比作重耳,好大的口气。恰恰是这样,更令孔融欣赏。刘宣不是普通人,身上流淌着刘氏的血脉,志向远大,那是好事情。

  孔融微笑道:“既如此,本相便静候宣公子的佳音了。”

  话锋一转,孔融道:“昔日在吕中的府上,许劭断定宣公子有伊尹、周公的面相,本相倒是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当不当问。”

  刘宣拱手道:“孔相请说。”

  孔融问道:“宣公子的志向是什么?”

  一句话,范围宽泛。

  刘宣心中笑了起来,志向这东西,在很多人的眼中不值一提,但事实上,作用非常大。君不见,刘备每次见到人,就先说自己是皇室宗亲,再说志向是兴复汉室吗?

  在孔融这样的大儒眼中,评价一个人的前途,志向就是衡量标准。

  刘宣欲言又止,最后道:“小子说了,恐怕会让孔相笑掉大牙。”

  孔融道:“大厅中只有你我,本相保证,绝不外传。”

  刘宣坐直了身体,腰挺得笔直,缓缓说道:“小子自小立志,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掷地有声的话语,透着无尽的坚定和郑重。

  孔融闻言,瞳孔骤然睁大了,品读着刘宣刚才的话,心中掀起无尽波澜。

  好大的口气!

  好大的壮志!

  这一刻,孔融再看刘宣,忽然相信了许劭的判定。唯有刘宣这样有大志向大抱负的人,才能够配得上伊尹、周公的面相。

  刘宣道:“小子胡言乱语,请孔相勿怪。”

  孔融面色严肃,正色道:“宣公子缪矣,您有如此宏大的志向,本相佩服都来不及,怎么敢怪罪呢?宣公子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本相力所能及的,绝不推辞。”

  刘宣道:“多谢孔相。”

  此时,刘宣的心中喜笑颜开。

  这一趟拜访孔融,没想到一句话,竟然得了孔融的青睐,实在是意外收获。

  刘宣得了任命书和印绶,便告辞离开了。

  回了王府,刘宣便径直返回院子。半路上,刘宣停下来,往康王妃的院子行去。这次能成功的担任观阳县令,完全是康王妃的‘帮忙’。

  不去感谢一番,对不起康王妃的‘良苦用心’。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