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九章 战前态势(上)_从酋长到球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行船只的优势,将草河与榆城之间的各个城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既被夏国割肉却又不断发展的诡异局面。

  十几座城邑共同开设了熔铸铜钱的作坊,夏国的铜币成为沿河一带的通用货币,新种植技术的推广也让各个城邑收益良多,一些低端的作坊也从夏国转移到其余城邑,促进的城邑之间的交流和凝聚力。

  扶植起来的亲夏国的亲贵阶层逐渐控制了各个城邑的权利,首领基本上都立下了规矩让那些在夏国求学的孩子继承首领的位子,大量的亲贵子女前往榆城学堂学习初步的知识。

  凭借自上而下直接管辖到每一个里司的税收制度和国家直接管辖的作坊和铜铁冶炼以及对外贸易的技术优势,夏国靠着七万国人和四五万的各种奴隶、半国人、野人和殖民地人口,供养起了一支四千人的野战军队和一千多的半脱产公务人员。

  这样畸形的结构固然是因为夏国可以养得起,也是因为夏国从一开始就是在为全面的战争做准备,否则不需要供养这么多的脱产人口。

  如今最早一批征召的士兵已经完成了五年的训练,而后续源源不断的成年人开始继续服兵役,保证了军力的稳固。

  整个夏国的高层和中层都在盼着一场战争,现在正是夏国军力最为强盛的时候。如果再不打的话,就只能再等十年,等夏国当初融合完毕后第一批出生的孩子长大成年,可他们已经等不急了。

  全面爵等福利的制度也根本没办法撑下去,再不打的话夏国内部就要变革,从这种一直为战争准备的体系变为和平体制,否则内部就要坍塌。而一旦改制再重新转为战时体制就太难了。

  然而四十一年春上,夏国已经做好了全面战争准备的时候,粟岳却退让了。

  他没有反对菱成为那座城邑的首领,但也没有承认。而菱所在的城邑,因为夏国的全力支持和土地改革制度,让中层和底层的国人极为赞同菱成为他们的首领,只要没有外力的挑唆菱成为首领已经是理所当然。粟岳的不反对也就是承认。

  陈健试探了一下,让菱任用那些从榆城学成归来的孩子们作为官吏,彻底将和粟岳有血缘关系的那些人排挤到毫无权利只剩下土地和少量奴隶的地步。

  粟岳还是没有反对。

  这一下让陈健手足无措,前面已经在夏国内部做好了全面开战的准备,他认为这是粟岳的底线,越了这条底线的粟岳将失去各个氏族城邑的信任。

  挑起战争也需要一个借口,无论是粟岳抵赖不承认当初的盟誓反对菱成为首领,还是那座城邑清理了亲近粟岳一派的人导致粟岳为了维护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而开战,这都是陈健所期待的。

  唯独没想到的就是粟岳退让。

  只是在这之前,陈健已经调集了七百士兵去了新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