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05章 改进的藩国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05章改进的藩国

  帖木儿消失后。

  随着他的子孙各自称汗,陷入了分裂之中,不少的势力趁机互相攻伐,乱中取利。

  米里还率先投奔了大明,不久后,钦察地区的斯拉夫人使者也来到撒马尔罕,朝拜大明皇帝,与大明有了官方的接触。

  木鹿坐落于中亚后世土库曼斯坦马雷省的一个绿洲城市,此地古城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之间,是古代唐朝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

  属于东西方之间必须要拿下的要地,只有拿下此地,才能图谋马什哈德。

  历来。

  从东至西或者从西至东,除了北边的钦察之地外,要么通过木鹿地区,要么通过赫拉特地区,其余的路线太过费时费力。

  朱棣在昭告天下,成立撒马尔罕都司和各地宣慰司后,解决木鹿和赫拉特,成为了首要目标。

  金忠说道。

  “我军不打,敌方自溃,反之,敌方反而合力对抗我军。”

  指着舆图上的形势,金忠认为应让缓一缓,帖木儿的孙子们之间的斗争,已经迫在眉睫,明军不应该此时插手,反正形势对大明有利。

  朱棣认可了金忠的意见。

  分封各地后,也开始了在地方上的治理。

  朝廷内地的官员们,大量的涌入此地。

  根据朝廷当下的潜规则。

  第一等功绩,就是在边疆地区做官,越偏远的地方官,经过考核后,分为上中下三等,与内地的比较而言,每等都要高一级。

  地方官是如此,朝廷中枢同样如此。

  大量的朝廷官员外放,首选是偏远边疆地区,或三五年,回到朝廷后,从治理地方经验,乃至资历威望等,都升上了一个台阶。

  改变了以往朝廷的政治风俗。

  比如内阁。

  明中后期的内阁,必须是翰林出身,也就是科举一甲,而一甲只有三人,未免太少,于是给了二甲三甲进士们第二次机会,制定了庶吉士制度。

  虽然翰林院在六部和朝廷中枢,获得了大量观政的机会,与地方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终归没有实际主政一方的经验。

  包括张居正,也是通过游历地方数年,这个经历,给了张居正很大的帮助。

  那么现在的明朝内阁。

  虽然还不具备担任朝廷中枢首尔的重任,但地位也日益突出,甚至已经平齐六部之言。

  内阁第一批阁员纷纷外放地方,许多人猜测,要不了多少年,内阁制度会形成明确的规定,并且升格到第一的位置,成为了许多人眼红的所在。

  从朝廷到地方,在朱高炽的引导下,重视起了主政一方的经验。

  内地县到州府,虽然削弱了官府的不少权益,可主政官的地位却日益抬高,又和太祖皇帝时期不同的风气。

  老百姓不愿意离开内地,因为他们在内地的生活更安逸,哪怕边疆地区给了很多政策,也没有吸引走多少的百姓,但是官

  请收藏:https://m.xmks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